
钙是人体内最丰富的矿物质,参与整个生命过程,如果没有钙,就不会有生命的产生。
执笔:明珠
定稿:苏子后
对于处在生长发育期的儿童来说,钙是必不可缺的营养物质,有些家长为了使孩子长得快长得高,盲目给娃补钙,殊不知,弄巧成拙反而影响到娃的生长发育。

为什么要给儿童补钙?
有的家长认为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,日常饮食完全可以满足孩子成长所需的钙,其实,在了解完补钙的重要意义后,你就知道孩子对钙的需求有多么迫切。

1、人体99%的钙存在于骨头和牙齿中,钙含量直接影响到骨骼和牙齿的“硬度”。缺钙将直接导致孩子出牙过慢、骨骼硬度不够、身高不达标或者腿型异常,比如常见的“O型腿”、“X型腿”。
2、1%的钙游离于血液、细胞间夜以及软组织中,保持血钙的浓度可以维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。缺钙会导致血液中钙离子含量过低,也就是血钙降低,易出现低钙性手足抽筋。
3、钙可以维持软组织的弹性和韧性。

4、钙是一种天然镇静剂,可以降低神经细胞的兴奋性,缺钙则会导致神经性偏头痛、烦躁不安、失眠、夜醒盗汗等问题。
5、钙可以抑制肌肉、神经的兴奋性,缺钙可能导致肌肉兴奋性增强,出现抽搐的症状,如果没有钙离子,走路、收缩等功能就无法正常进行。
6、钙可以维持身体的酸碱平衡。

由此可见,钙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活动必不可缺的元素,据调查数据显示,人体对钙质的吸收是一个漫长的变化过程,青少年时期对钙质的吸收最为高效,正是处干大量增加钙的时期,为此需要补钙。可是多数家长容易走进补钙误区。

常见的补钙误区
误区1:补得越多越好
想必大家都知道‘物极必反’的道理,过量补充只会适得其反,多余的钙质无法被身体充分吸收利用,肾脏也没法正常排泄,长期沉积在体内的钙质可能会诱发高尿血症,孩子可能会出现腰痛、血尿等问题,同时还会影响到肠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,产生厌食、恶心、便秘、食欲不振、消化不良等问题。

补钙过量会堆积在心脏瓣膜上,影响到心脏功能,增加患心脏病的风险;血管壁堆积的钙可使血管硬化;肠道堆积的钙会抑制钙、锌的吸收,造成身体缺锌缺铁,致使孩子出现贫血、生长发育缓慢以及免疫力低下等问题。
钙质的主要功能是强化骨骼、增加骨质密度,如果补钙过量,易导致骨骼过早钙化,骨骺提前闭合,使长骨发育受到影响,缩短长高年限, 继而影响到最终身高。并且骨中钙的成分过多,会使骨质变脆,易发生骨折。

误区2:单一补钙
钙质和维生素D是相辅相成的,在补钙的同时一定摄入维生素D作为载体,才能被人体有效吸收,不然补充再多也是徒劳无功。
维生素D的主要作用是调节钙、磷代谢,促进肠内钙磷吸收和骨质钙化,维持血钙和血磷的平衡,它是打开钙代谢大门的金钥匙,在服钙片时,应适量口服鱼肝油等维生素D制剂,或者让孩子多晒太阳自身合成维生素D。

误区3:骨头汤是“补钙圣品”
长期以来,我们都被灌输喝骨头汤能补钙的观点,为此,在娃成长的关键期,几乎所有家长都奉行"补钙就喝骨头汤"的说法,其实,从科学角度来看,这是一个“美丽的谎言”。
骨头中的钙都是以磷酸盐形式存在,它的熔点较高,很难溶于水,即使汤汁熬得再久,钙含量也是微乎其微的,补钙作用并不大。据统计,一碗猪骨的含钙量仅约为19mg,浓白的汤汁不是钙质,而是骨髓里的脂肪,并且骨头汤中含大量的油脂,孩子经常喝容易诱发肥胖症,反而会“催熟”娃。

如何正确补钙?
据《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》可知,0~6个月的婴幼儿对钙的摄入量为200mg,如果母乳量充足,是无需额外补钙的;7~12个月龄的摄入250mg,1~3岁的摄入600mg,4~11岁儿童每天摄入800mg,此时父母可以多让宝宝吃奶类、豆类等食物。

一般而言,补钙的最佳食物有牛奶、虾皮等食物,研究发现,每500克牛奶中含300毫克的钙,每25克虾皮中含有500毫克的钙,这些完全满足儿童成长所需,如果孩子已经明显缺钙,建议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钙片。